《失笑》全集电影超清完整观看版观看1080p

天使 影视资讯 1 0
《失笑》全集电影超清完整观看版观看1080p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59864p8hgw

其实《失笑》原著再读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失笑》原著再读免费阅读,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失笑》原著再读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窃读记》教材理解
  2. 《瓦尔登湖》拓展阅读

一、《窃读记》教材理解

《窃读记》是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往事难忘”中的第二篇课文。“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这样三种解释,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那么在“窃读”这个词中,该选②偷偷地“窃读”,就是偷偷地读书的意思了。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林海音为何要“偷偷地读”书呢?

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知道:在解放前的中国,(1949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林海音(1918~2001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

她出生在日本,5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

林海音之所以“偷偷地读书”,在于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就是林海音童年的读书生涯。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放学后急匆匆去书店”“在书店‘窃读’和“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三部分内容,但是全文所写的并不是发生在一天的事情,而是她长期在书店读书的复杂感受。如果以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定会削弱文章的情感。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运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为本文的学习确定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和惧怕?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一会儿与大家交流。这个问题的解决,得在与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基础上。同时,这一问题,既融理解与感情朗读为一体,又体现了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窃、液”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书店里挤满了顾客,该是何等的嘈杂,对常人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可真是糟糕!然而作者却因此觉得可以“安心了”,从这安心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急匆匆赶来的路上那份没有言明的忧虑——忧人少,无人为自己做掩护,就无法“窃读”。但这份安心马上就被另一份“担忧”替代——忧自己没有看完的那本书不要卖光了。之所以有这种复杂的心境,只为“窃读”那本书!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一个“踮”,一个“钻”让我们看到了前作者窃读时的那份小心翼翼,而那被弄乱又不顾得整理的短发和似无礼貌的“挤”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窃读的迫不及待。轻轻地,悄悄地,又偷偷地,只为窃得心爱的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仿佛能看到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焦急,甚至可以听到她内心深处的祈祷——“千万不要被人买走那本书。”“啊!在这里呢!”似乎能听到作者怦怦的心跳,那是何等的惊喜!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急忙打开书,似乎听到了书页哗哗翻动的声音,作者说自己“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一次贬词褒用,把小作者如饥似渴的读书的样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环境,也许人少了,也许已经被店员警告,或者没有了藏身之处,我只知道这个小女孩因为酷爱读书而变得知趣、敏感,她窃得这样有尊严,以至于不得不为了读完一本书往返于几家书店之间,还要花上几天时间。那份辛苦和艰难只有酷爱读书的人才能承受。读书难,难到有时会丢失了尊严,在林海音的原著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那是一种怎样的焦急和难堪?时隔几十年以后,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林海音落荒而逃的尴尬。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段文字是全文中最能动人心肠的一段了。读着这小小的“阴谋诡计”,让人不由哑然失笑。真是一个智慧的窃读者!我们好像可以看到那张可爱的小脸上那几丝调皮、几分得意、以及忍俊不禁的微笑来,那小小阴谋得逞的开心和快乐洋溢得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但是,替小女孩庆幸的同时,一份酸楚又会涌上心头,——最令一个孩子开心的竟是下雨天,只是因为这样就可以无顾忌地尽情地看书了。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这样艰难的感受,甚至于让“我”做起了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如果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多好!两条腿累了,交替用一条腿支撑,实在承受不了了,靠着书柜也是一种休息,蹲下一会,让疲劳的双腿改变一下承载身体重量的方式,要么干脆找一块比较干净的地方坐下一会也好。读书,在这里成了一个体力活!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件苦事情!不能不让我们感叹:窃读背后,是怎样的一段心酸的经历啊。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在书海中畅游,忘记了一切,两个小时的劳累,麻木的腿脚算什么,即使饭店飘来的菜香也不如吞咽智慧让作者感到快乐。把书放回书架,走在大街上,胸中装满了沉甸甸的智慧,那份幸福只有爱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细细品味之后,我发现作者虽然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窃读”的惧怕、饥饿、劳累等等滋味,但她的立足点在于“快乐”。因为读到书而快乐,因为得到知识而快乐,因为获得智慧而快乐无比。因此在教学时,我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了读书忽略了其它的滋味,进而了解作者的内心。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基于这个目的,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对比、朗读、感悟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阅读林海音的作品等,让“爱书”这份感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1、运用独白描写心境,体现求知欲望。

例如:“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用独白形式表达急于寻找昨天没读完的`那本书的心理;又如用“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再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开心地读下去。这种独白的心理描写,一方面表达作者享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写出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生动形象地表达“我”的心情变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运用对比描写,体验读书的担忧与快乐。

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写了“我”“窃读”有喜有忧,有快乐有惧怕。担忧、惧怕的是窃读时,被老板发现,害怕书被买掉不能继续读。因此,读书必须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还要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借雨来读书。作者体验读书经历了担忧、恐惧和惧怕;同时还要忍受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痛苦。快乐

与满足的是“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体现了读书的快乐和满足的幸福。文章巧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3、细腻的动作描写,突出作者读书要忍受劳累。

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这里用“跨、踮、钻、挤”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读书心理。又如:“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这一句用“交替、支撑、靠、休息”等动作,说明“我”读书站的时间长,多么劳累,但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多求得知识。

4、巧用比喻的描写,突出作者贪婪地读书。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用“像一匹饿狼”来比喻“我”贪婪地读书,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5、几种窃读形式描写,意在凸现如饥似渴地读书。

如:变换环境读书。作者因为害怕被老板发现,所以常常变换环境,当不适合再读下去时,会放下书,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希望顾客多。因为书店人多,不会被人注意;作者还采用了“隐藏”“贴在大人身边”来读书。希望大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有时故意装着皱起眉头,望着街心,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样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里读更多的书。忍受饥饿、劳累读书。

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虽没有曲折的情节,可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

二、《瓦尔登湖》拓展阅读

大家好,我是XX,传播全人类共有的知识与观点,这里是蜜读。

本次推荐阅读的书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出了名难读的书,有读者表示看不到三页就忍不住打瞌睡。在译者序的开篇,译者就表明: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读进去此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晦涩难懂的散文集,还真是一件考验人的事。难怪把那么多读者给难住了。

很多书籍介绍都把《瓦尔登湖》形容为“一部唯美、宁静、恬淡的散文集”,但它可没有那么小清新,实际上这是一部犀利的、带有尖锐批判色彩的思想集。

作者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什么是超验主义呢?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其代表人物是爱默生和梭罗。1845年梭罗到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多,之后写出《瓦尔登湖》。书中,梭罗展现了许多吉光片羽般的珍贵思想,有辛辣讽刺的——“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无知,因为他全靠自己的无知活着”;有直言不讳的——“现在,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都没有”;当然也有唯美哀伤的——“悲伤时候,多么容易想起快乐”;还有乐观豁达的——“我爱给我的生命留有余地,虚度岁月,我不在乎”。

所以,光用唯美恬静来形容《瓦尔登湖》,就像说爱因斯坦最大的长处是发型很漂亮一样,压根就没说到点上。实际上,唯美散文只是表象,犀利思想才是珍贵的内核。

至于难读,这本书主要难读于两点,一是,这本日记似的散文集,思维跳脱,天马行空,行文随意,毫无章法,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二是,文中很多句子的特点是先说“果”再说“因”,这不太符合一些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让人略感晦涩。其实,那些字字闪光的珍贵思想就隐匿在一个个长句之中,你需要斟字酌句地读,需要一字一字揣摩着读,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为了帮大家更好地读懂《瓦尔登湖》,这次我们特意解读了此书,并会以最奇异、最新鲜、最顺畅的方式呈现给你,如果你能读下去,那这一定是一次奇妙之旅。在100多年以后,我们将通过文字的方式回到瓦尔登湖畔和那个风趣犀利的梭罗来一次神交,来一次思想之碰撞。下一章我们就从梭罗为什么要去瓦尔登湖畔隐居开始讲起。

2.买不起房子?那我就去世外桃源隐居

大家好,我是XX,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这一章的主题是为什么梭罗要去瓦尔登湖隐居。

买房子是现代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很多人奋斗一生,为的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100多年前的美国也不例外。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人们像现代人一样,一生为了有一所“安乐窝”艰苦奋斗。

青年梭罗看着周围人为了房子苦心经营,不惜搭上自己的一生,他感到难以理解,并发出质疑:吃苦一辈子换来一座“鸽子笼”难道就是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将宝贵的人生耗费在这些琐碎的身外之物上值得吗?

梭罗买不起房子,他也实在觉得不必将人生压在一栋房子上。房子仅仅是束缚我们自由的开端:有了房子,还要有车子、各种保险、子女的教育经费、一大堆无用的奢侈品,最后再攒上一大笔养老金……这一切就像一个无底洞,等待着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一一填埋。表面上,是我们占有了物质,实际上,是物质侵吞了我们。

梭罗不想被物欲侵吞,也怀疑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在1845年的三月末,他来到碧水荡漾的瓦尔登湖,没有任何提前准备,只拿了一把斧子,从梭罗开始砍伐白松当做建筑材料的那一刻起,属于他的独立日正式到来。

鲁滨逊漂泊荒岛是被逼无奈,而梭罗来到原野定居则是自己的选择。那时的他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为了梦想放弃一切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就像定居在法国南部村庄画下《星空》的梵高;就像被流放黄州写下《赤壁赋》的苏东坡。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建造小木屋,也开启了他人生中全新的篇章。

梭罗建造木屋,总共花了不到29美元。当然,这间木屋设施很简陋,四面透风,阴暗狭窄,除了床、桌子之外什么也没有。但对于梭罗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他不需要被更多的世俗之物包围。

其实梭罗之所以来到瓦尔登湖隐居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和世俗对抗。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被身外之物捆绑,内心里充满了焦虑,每天有忙不完的粗活,却没有时间去采集生命中美丽的果实。

人们为了温饱操劳,身陷在金钱这个古老的泥沼中,进退维谷。梭罗为之感到悲哀,他想要告诉全世界的年轻人:得到身外之物容易,舍弃身外之物却很难,不如生活得艰辛一点,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处境。

梭罗的观点放到现在完全不落伍,现代人每天朝九晚五地生活,清晨挤地铁,中午吃外卖,晚上抱着手机拥抱互联网,每天看着银行卡余额和工资单唉声叹气。我们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我们度过每一天,却又不知道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生活是什么?十年如一日,却没有答案。

梭罗认为,我们应该反抗命运的支配,逆流而上,寻找宁静的真我,而不是在庸碌的钻营之中耗损一生。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如果只是听天由命,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绝望。

人类应该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探索生命,品味人生。假如人们能过宇宙规则中最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以梭罗去瓦尔登湖畔隐居,也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并不是为了外在物质竭尽全力才叫活着,亲近自然,自食其力,追索内心中的曲径通幽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别到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大家好,我是XX,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这一章的主题是梭罗的生活方式——别到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生活在最坏的时代;物质上我们享受到了空前的富裕,精神上我们却面临着空前的贫瘠。即便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地追求更多,可我们收获的和我们付出的却很难成正比。在城市生活的模式之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同——穿过红绿灯,走过地下铁,面无表情地经过城市的脉络,最后回到自己的巢居,一天一天,周而复始。

如果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你是否甘心,你是否觉得值得?其实大多数人都陷入了生活的误区——虽然生活得周到而认真,兢兢业业地为生活努力,却否定了改变的可能,还要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只能这样生活。

可是从圆心能画出多少条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没有所谓的正确而又相同的生活。如果仅仅只是执迷于一座别墅或一辆豪车,成为房奴、卡奴,那和被关在无形的监狱里有什么区别?人们似乎还不知道,一个人越是能够放下世事,才越是能够拥有更多。 

当梭罗只身一人跑到森林里建造木屋、种豆、捕鱼、汲水时……有人嘲笑他的愚鲁:“放着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过,干嘛去遭那份罪,简直是浪费生命!”但是梭罗说:“我爱给我的生命留有余地,虚度岁月,我不在乎。”

选择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注定会被人不理解,但梭罗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心。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定下心来,用前进的步伐从那些淤泥似的意见、偏见、传统、谬见中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穿越那些蒙蔽人性的泥泞沼泽,穿越过世俗礼教的窠臼,直达精神内部坚硬的底层。

也有人质疑梭罗的观点:难道只有返璞归真,归隐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活吗?

其实不是,生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跟随本心,而不是严守世俗的规则。梭罗去湖畔隐居,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效仿他,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同越好。每一个人都应该谨慎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沿用他父亲的、他母亲的,或者是随便某个人的。年轻人可以建筑,可以耕种,也可以航海,不要阻挠他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梭罗想把这些道理告诉给那些永不满足的人,他们不应该在可以改善生活的时候,一味懒洋洋地诉说他们命苦,或者怪罪他们生不逢时。有些人对任何事都要叫苦连天,还总是说,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些人即便到了天堂,也不会满足。还有一些人看起来阔绰体面,实际上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户,尽管他们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因此他们只是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还美滋滋地炫耀而不自知。

梭罗愿意过最简单的生活,如果有可能,他愿意去做地球上任何一段铁轨上做养路工。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不但不是苦事,反而还会是一种有趣的消遣。

相比梭罗,我们现代人的选择可以说是更少了。种豆、建造房屋、和野生动物相处,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在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还会向往着归园田居呢?

现代生活虽然给我们带来了随心所欲的舒适——高楼大厦比肩而立,宽阔路面车水马龙,却也带来了诸多无法抗衡的负面产物——每天我们呼吸着雾霾,吃着垃圾食品,面对着交通拥挤和住房压力。在过去的300年里,人类的科技革命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却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没有改善的方法,想让世界变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低碳生活、降低物质欲望、避免奢侈浪费,这不但会使我们生活得更简单,还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单纯。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人间就会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明智的人都知道,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只要想改变,永远都来得及。

大家好,我是XX,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这一章的主题是阅读使人明智,少喝心灵鸡汤。

阅读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能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锻造内心。梭罗是一个非常热爱阅读的人,在那个简陋的木屋里,他依旧没有放弃阅读。

整个夏天,梭罗把荷马的《伊利亚特》放在桌上,在工作间歇时翻一翻某些诗篇,阅读的过程就像给心灵汲养。梭罗认为,那些可以读荷马或埃斯库罗斯的希腊文原著的学生,是决不会有放荡颓废或爱慕虚荣的可能的。

在梭罗眼中,书本应该被谨慎地,含蓄地阅读,读者应该斟字酌句地找出每一个字代表的含义,尽我们所有的智力与能量,来思考文字深处的内涵。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这种训练一旦养成,就可以成为终身性的技能。人们应该去读那些难读的书、经典的书,只有在这些书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在如今的时代,读者们更应该学会甄别好书。市面上,空泛而乏味的鸡汤书籍浩如烟海,荒谬与偏见被高估为最健全的真理。不要听信心灵鸡汤里的话,也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传授”给你的所谓道理——无论是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否则不要轻信。今天人人附和或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就变成虚无缥缈的一缕青烟。

年轻人,应该把那些年长者认为办不到的事来试着办一下,往往可能成功。因为即便是最聪明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不见得会懂得多少生活的价值,实际上,年长者是不会有什么重要的忠告给年轻人的。他们所谓的经验,不过是来自于一次次失败。

真正的阅读可以使人免去很多烦恼,包括对虚无物质的追求。梭罗崇尚极简的生活,很不认可消费主义。他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的生活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最明智的人会生活得比穷人更加简单朴素。

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各种时髦和潮流,让成群的人盲目地追寻,我们的欲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真实需求,追求奢侈品的人不仅仅是为了舒适和温暖,而是为了看起来“有面子”。然而可悲的是,人们在乎穿着的衣服要华贵,要时尚,但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良心是否健全。

消费主义的奢侈之风近几年日渐盛行,公众号大V们不断鼓吹,大家应该过“最好的生活”,新款包包要有,奢侈品牌要加身,好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显得高人一等,我们才能显得“过得好”。连新闻上消息也都是“某某网红月收入超过二十万”这样的吸睛标题。好像在这个时代,金钱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要义。

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象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欲信号的鼓吹让很多人的内心失衡,争名逐利,炫耀攀比随处可见,有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奢侈的享受,误入了歧途。

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也变得不再那么朴素了,为了鼓励消费,勤俭节约这种品质已经不再有人赞扬,谁要是节俭清贫地生活,说出去反而容易被人嘲笑。如果梭罗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更加痛心疾首,迷失在物质生活中的人,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样——盲目跟风追流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漂浮在物欲的油垢上挣扎,应该就是现代人倍感压力的原因之一吧。

在阅读这个主题最后,梭罗建议我们应该在阅读之后,去现实生活中获取经验。虽然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但却不如在生活中就地体验一番能学到的多。在大学里,梭罗学会了航海,从学校毕业后,他才发现,其实只要到港口打一个转身,就会学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家好,我是XX,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这一章的主题是恬淡宁静的林间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整整生活了两年多时间,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他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在雨后穿越荒凉的旷野,在黄昏中凝望美丽的湖泊;和土拨鼠、鹧鸪、水鸟、赤链蛇做邻居,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动物们的生活状态。

离木屋不远的瓦尔登湖总是波光潋滟,一片碧澄。森林中,山毛榉摇曳着婆娑的树叶,青松和白杨高高地耸立入云,轻柔的豆苗在春雨后快乐地生长,遥远的山脊上泛着微蓝的光芒,无论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

尽管,这里是一片如同草原一样寂寞的旷野,但对梭罗来说,他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他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有人觉得,梭罗一个人住在荒野湖畔,一定很寂寞,总会想要和其他人接触一下吧,特别是在下雨或下雪的日子里。

梭罗的回答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在我看来,空间上的距离并不足以让人感觉寂寞。就算两个人挨得再近,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近。我确信我很喜欢我这样的生活,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儿了。

就这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轮春夏秋冬,春天他在开裂的湖面上汲水,听湖水破冰时的轰隆巨响;夏天,他坐在湖畔钓鱼,夜间在自己四面透风的木屋中享受清凉;秋天,他收获自己亲手种下的豆子,在山间采摘成熟的越橘和浆果,储藏在地窖里以备冬需;冬天,他在门前撒下稻穗,分食给那些找不到食物的小动物。

有趣的是,这寂寞的林间,也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访客。他们来到梭罗的小木屋里,在炉火中相互倾谈,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众多访客中,梭罗最喜欢的是一个性情开朗的伐木工,这位工人没有什么学识,但心胸却很豁达,对万事万物,他有着独特的见解。曾有个投机的革命家问伐木工,想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伐木工哑然失笑,他说:不必,我很喜欢这个世界现在的样子。

在伐木工人身上看不见对物质的欲望,只有一种享受当下的安然,他愉快地生活,眼睛里时常溢出高兴而满足的神情。梭罗通过伐木工发现,在最低贱的人中,即便终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又目不识丁,却也可能出现一些天才,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从不假装什么都知道。

小木屋里也时常出现一些梭罗不喜欢的人——一些生意人,满脑子只想着生意经,对任何事情都酷爱发表意见。虽然他们也表示,喜欢在森林中闲游,但很明显,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这样。这些焦灼不安的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谋生或者维持生活上了。

有一些牧师,开口闭口说上帝,好像这题目是他们的专利品,却不愿意倾听一些不同的意见;医生,律师,家庭主妇则趁梭罗不在家的时候打开他的碗橱和床铺,看看他究竟是怎么生活的;还有一些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以为跟着职业界的老路走,就是最安全的方法,这些人一般都说梭罗这种生活没有好处。他们觉得,谨慎的人应该小心地挑选个最安全的地区生活,因为在那里,医生可以随唤随到。

除了这些都市中的人之外,梭罗的木屋也会迎来一些令人愉快的访客——小孩子来采浆果,铁路工人穿着干净的衬衣来散步,渔人、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总之,一切老老实实的朝圣者,为了自由的缘故来到森林中,他们真的把俗世抛在后面了,梭罗很愿意向这些人表示欢迎。

所以,虽然梭罗是一个人独居在森林之中,却并没有彻底地隔绝于人世,他变成了一个更加敏锐的观察者,看世间种种过客,并借由这些人,思考着世界,畅叙着忧思。

大家好,我是XX,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这一章的主题是挚爱真理就等于永远活在春天。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梭罗也是一个热爱真理的人,他在书中表示:“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的时光就是梭罗寻找真理的过程,他穿行在山川湖泊之中,欣赏世间万物,清心寡欲,恬淡喜乐。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最后证明了——抛弃世俗物质的一切,过最简朴的生活,同样可以活得很好。

梭罗认为,物质是脆弱的,真理才是永恒的,而坚持真理的人则是伟大的。我们周围所有的身外之物,没有一个能像真理那样对我们有利。只有真理,永不破蔽。你要说你要说的话,而不是说你不得不说的话。任何真理都比虚伪好。

热爱生命,认真度过每一天,就是真理。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都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更不要用难听的话咒骂它,它不像你想得那样坏,尽管贫困,你也要爱你的生活。你要相信,即便是在贫民窟中,你也可以生活得愉快,高兴,光荣。

不爱慕虚荣,不追求奢侈,就是真理。我们不必去追求多余的财富,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但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应该把贫穷当成园中的花草,然后像圣人一样去耕植它。不要找新花样,无论是新朋友或新衣服,都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你可以卖掉你的衣服,但要保留你的思想。

不模仿他人,只做自己,就是真理。个性是人类身上最能散发光芒的东西,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这样能和其他人发生真正的联系,那是一种思想与个性上的碰撞。

这个世界上,真理无穷,不同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真理。你内心信奉的东西就是你的真理——信奉道德和善良,那么道德善良就是你的真理;信奉爱,爱就是你的真理。我们不用去管别人的真理是什么,只管去寻找自己的真理。当然,你也可以对上面那些梭罗式的真理表示质疑,但如果上面的某一句话能够引起你的一点点思考、一点点想法,就已经足够了。

在本章最后将用一句梭罗的名言作为结尾,你我共勉——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共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十九世纪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十九世纪过去。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7.当我们在阅读梭罗之后应该收获些什么?

大家好,我是XX,让我们继续阅读《瓦尔登湖》。这一章的主题是当我们在阅读梭罗之后应该收获些什么?

一百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用孩子般的纯真拥抱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梭罗是个不世出的人,在两年多的湖畔生活后,他看破了“世俗世界的真相”——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人世繁华,纷纷扰扰,不过是一场贪梦,醒来便是怅然若失。

今天,我们读完梭罗,理应从他的隐居经验中,获得一些感悟。无论是对生活产生了新的看法,还是对未来有了新的打算,抑或是坚持当下的生活,只要脚步坚定地走下去,哪一种都无可厚非。

梭罗希望人们不要盲目追求物质,去拥抱纯真自然的生活。但在这个声色犬马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实在很难,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的。我们无法也无需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

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之后,梭罗离开了那儿,重新回到了都市,很多人认为梭罗是过够了那种艰苦生活,所以又逃回了现实世界。

但梭罗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种生命等着我去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至少我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那么他一定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梭罗不会把自己固化在一种生活模式之下,他要追求更多的生活方式。在梭罗这种类型的人中,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追求最好,而在于体验得更多。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不妨如此,在自己疲倦时,换一种生活方式,辞职旅行,小城定居,换一份新工作,无论选择什么都可以,当然这些选择并不代表着我们生命的重点,而是给麻木的生命来一次缓冲。你是想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想换换口味,试试别的活儿法呢?也许生活的形式只有五彩斑斓才会令人难忘,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

而梭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他整个人的独特和勇敢,他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他时而活得像个隐士,与山川草木做朋友;时而又活得像一棵树,坚毅,果敢,永远向上挺起身躯。虽然他是孤独的代言人,但他以他孤独的方式,让世人认识了他。他向世人传达——人类应该心灵单纯,简单的生活。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不要用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金钱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到这里,这部经典《瓦尔登湖》我们已经阅读完毕。可以说,《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是久远传世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启示人类心灵的圣书。尽管我们不能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但依旧可以在当下的每一刻里寻找自己内心那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让心灵得到洗涤。

最后,为了测试小伙伴们的收获如何,在这里给大家留几道拓展思考题。

首先,第一道是梭罗为什么要去瓦尔登湖畔隐居?

第二题是,梭罗在林间生活时,常常有一些访客来拜访他的木屋,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访客,那位访客身上有着怎样的气质,能够吸引梭罗?

第三题是,你现在能说出一句梭罗的名言吗?梭罗的思想对你有产生什么启示吗?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